一群年輕人和AI一起工作,造出老外追著買的中國耳機(美中報道)
新一代中國智造的成長路徑:生於全球,長於AI。
把AI裝進全球辦公室
“我們選擇釘釘,主要是因為釘釘聽勸。”
在上個月的釘釘十周年產品發佈會上,韶音科技CIO陳鄉帥的一番話,讓台下各大企業的CIO“秒懂”。
陳鄉帥回憶起2019年剛接觸釘釘時,那時釘釘的會議系統沒有現在這麼絲滑,AI也還沒成為協同辦公的標配。
今天,對“生而全球化”的韶音來說,公司運轉已經離不開釘釘。
對於中國普通消費者來說,“韶音”可能還是個小眾品牌。
但在波士頓馬拉松賽道上,你要沒有一副韶音耳機,都不好意思跟朋友打招呼。
2012年,憑藉自主研發的骨傳導“黑科技”,韶音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大放異彩:參觀者排隊嘗鮮,《華爾街日報》的頭條報導更令韶音風靡北美。
而韶音,也當得起這番盛名。
早年間,骨傳導耳機堪稱一種“反常識”的存在。但韶音攻關九年,迭代五次,破天荒攻克了骨傳導技術在音質、漏音、功耗、震動上的四大難題。
2024年,韶音登頂全球運動耳機銷量冠軍,一騎絕塵。
近年來,韶音銷售增長超百倍,全球累計銷量破1800萬臺。
銷售網絡,遍佈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團隊,分佈於新加坡、日本、北美等地。
用陳鄉帥的話說:
“我們不是出海公司,而是全球化公司,我們的品牌是從海外打回來的。”
全球擴張、高速增長,令韶音在2019年開啟深度數位化轉型。
組織的協同能力,直接決定戰鬥力。對科技企業來說,會議是最典型的協同場景。
韶音的會議特別多:跨區域的專案開發研討會、和外部供應商的供應鏈協同會、內部作戰會、和海外同事的全球協同會,都對會議系統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需要一套成熟可靠的跨國會議解決方案。
韶音全球辦公室有150多間會議室,引入釘釘會議系統後,他們將全球會議室按照統一的裝修標準、統一的硬體標準進行了改造,就連全球辦公室的會議投屏,也能做到企業文化宣傳一致。在會議投屏、會議室預約管理、外部合作夥伴會議體驗等方面,都做到了全球統一。
釘釘會議中,還暗藏即時翻譯“神器”:你在國內說中文,海外同事的螢幕上自動顯英文;他發英文消息,你看到的也是精准的中文翻譯。
最終實現了,會前預約會議簡單高效,會中AI能即時翻譯,會後AI生成會議紀要以及待辦。
從最初的網路卡頓、翻譯錯漏,到問題迎刃而解……在骨傳導技術、全球化道路上全都“沒作業可抄”的韶音,正是通過釘釘,實現全球會議一盤棋。
知識庫+AI=新生產力
中國科創企業,基本都有一個海外“對標”,先模仿、跟跑、再超越。
但韶音,找不到“對標”。
它是開放式耳機的全球開創者、領導者,也是一家擁有解決骨傳導四大難題(音質、漏音、功耗、震動)技術方案的公司。
2021年,僅憑“一種抑制骨傳導揚聲器漏音的方法及骨傳導揚聲器”專利,韶音就斬獲中國專利金獎。
申請了5000多項專利,構成公司強大的技術護城河,也給韶音數位化管理帶來了天大的難題:
如何既保障顯/隱性知識在部門之間高效流轉,又確保核心機密不洩露?
用釘釘,“兩難”可解。
以前,顯隱知識難以流轉,低效事件不可避免發生。
像新員工海外出差回來要報銷,怎麼報、不知道,只能找老員工打聽。老員工也不知道,只能問財務、人力,結果職能崗位被這類常規性諮詢淹沒。
從“差旅單怎麼填”,到“國外餐標怎麼算”……財務、人力每天重複回答大量類似問答,不但效率低,而且價值感不大。
實際上,這類顯性知識,本應全面公開、隨手可取,結果卻割裂在不同個人、部門的電腦裏。
結果,要找個跨部門檔,除非問當事人,否則誰也不知道哪個是最新版本。
技術團隊的隱性知識壁壘更甚,不但有“黑箱”,還有約定俗成的“黑話”,只有技術員工秒懂。一旦專案有變更、人員要交接,“黑箱”打不開、“黑話”聽不懂,只能乾著急。
轉機出現在2024年,AI開始在企業中運用起來。
很快,IT、HR部門聯手,把專業術語、部門“黑話”,統統放進了釘釘“企業百科”裏。
員工們很快發現,只要在釘釘的聊天、文檔、群聊中提及專屬辭彙(如“構建模組功能驗證”),點一下即可鏈接解釋頁面,很快就能掌握專業知識,摸清業務邏輯,提高溝通效率。
於是,嘗到甜頭的員工,紛紛成立“知識小組”,創建了800多個企業百科詞條。
供應鏈、研發、HR、行銷等業務部門,基於知識庫,構建起部門知識體系,實現知識和業務的深度綁定。
像“企業文化組“,把企業文化知識搬上去,新人有問題,不用再四處打聽,釘釘一搜全搞定。
火爆的知識庫,讓韶音的公司釘盤容量,一年就從5T暴增到20T。
而釘釘AI助理的融入,則解決了“搜不到”的難題。
以前要搜“某國出差餐標”,一旦知識庫的詞條是“境外出差標準”,關鍵字不匹配就搜不到。
但釘釘AI助理引入後,秒懂語義,一搜就靈。
這種“知識庫+AI”,成功打破知識壁壘,成為跨部門協作的利器。
而對一家高科技企業來說,資訊安全更致命。
最近,一場內部資訊安全事件,就讓陳鄉帥深感後怕。
某部門一實習生,離職前大量下載公司核心科技文檔,釘釘的安全預警,察覺到了異常操作,第一時間把警報發給了相關部門。
經跟蹤調查發現,下載文檔中,包含部分機密資料。
一場重大洩密危機,在釘釘和公司系統的雙重防護下,化為無形。
這讓韶音見證了釘釘強大的安防能力,也見識到知識高效流轉與精確封堵的相得益彰。這樣的張弛有度,才是高科技企業創新的真正助力。
讓懂業務的人AI起來
在很多人看來,AI的使用有相當的門檻。
能讓真正的業務人員乃至基層員工都用好釘釘AI,才是韶音的IT部門最關心的事。
“AI一定要交給業務,IT搞AI搞不出什麼花來,最終還是幫助業務解決實際問題。”
實際上,伴隨韶音業務的全球擴張和增長,最先吃不消的,是HR(人事部門)。
他們的頭號難題,竟是“看簡歷”。
初篩簡歷,本來是“一眼過”的輕鬆活。但架不住簡歷太多,導致HR團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這件“小事”上。
苦不堪言的HR團隊找IT部門一合計,要不用釘釘“AI表格”試試。
畢竟,打開釘釘就能用,太方便了。
但最初的嘗試不順利,AI表格篩選準確率只有30%-50%,HR們還要人工再核對,效率太低。
於是,陳鄉帥帶著團隊兩頭忙:一邊繼續跟釘釘團隊回饋問題,一邊和HR團隊打磨提示詞,摸索規律。
今年7月,轉機出現。
伴隨釘釘AI表格大升級,大家突然發現,AI表格“開竅”了。
此時,迭加更新了15版的提示詞,AI表格篩選簡歷的準確率,攀升到70%-80%。
最重要的是,AI表格判定“不通過”的簡歷,準確率達到了預期。
從此,HR們的AI表格幾十秒就能完成海量簡歷的初篩;然後,專注對“通過”的簡歷查篩;最後,騰出精力專注面試,效率大幅提升。
但釘釘AI表格,還能更“下沉”。
以前,韶音在深圳的一個辦公點,使用物業保安,每天晚8點後,對辦公樓的安全隱患展開排查。但物業的常規操作一般只是口頭彙報,或者先用紙質表單記錄再轉為Excel表,流程嚴密性和時效性都不夠。
要麼看到了隱患,回來卻漏記;要麼回來填Excel表,卻忘了隱患在什麼位置。問題是,做了記錄也是形式主義。隱患發現後,改沒改、誰改的,沒佐證、沒復查。一旦出了問題,只能相互扯皮。
他們很快用釘釘AI表格拆解出一套解決方案:先拍照上傳釘釘AI表格,自動進入流程,誰跟進、誰解決全部在一張表格裏。
結果,方案一上線,保安用上了癮。
現在,保安發現“消防栓壞了”,只要拿起手機一拍、AI自動識別圖片判定問題後,便會觸發後續工作流程,分發到對應的負責人整改,並隨時跟蹤進展。
現在,韶音的員工在釘釘上開發了700多個AI助理,普通員工都能輕鬆上手。
而韶音的“釘釘+AI”創新,既能深入研發實驗室,又能“下沉”到基層,成為所有人都用得好、用得爽的生產力工具。
從HR到知識庫,從物理保安到數字安保,從聯通中國到溝通世界……韶音的創新,正是中國新一代高科技企業創新的縮影。
他們的技術,震撼世界;他們的品牌,遍及全球;他們的創新,被AI滲透到每個角落。
“生於全球”的韶音,正成為中國企業科技創新的新典範。(華商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