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經濟縱橫

重磅!跨境汇款新规:1000美元以上必须实名,外贸汇款重要影响(美中報道)

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9月3日。

新规的核心之一是:把单笔对外汇款的客户核验与信息随款传递要求“说清说透”,门槛明确到“人民币5000元或等值1000美元及以上”。这也是为什么它一出场,就把“从国内往境外汇款”推上了风口浪尖。

与网络解读“是否又收紧外汇”的焦虑情绪不同,这份文件的定位更接近把反洗钱(AML)底层要求做成可操作细则,并与国际标准(FATF“旅行规则”/R.16)保持一致。FATF在今年6月刚更新了支付透明度与“随款信息”规则,强调跨境支付必须随付真实的付款人/收款人信息,并对部分情形引入更细颗粒度的记录与核验要求。

以下是核心细节:

⚠️1.明确跨境汇款的触发门槛

新规明确:为客户办理向境外汇出资金,单笔金额达人民币5000元或外币等值1000美元及以上,金融机构应当核实汇款人身份,确保信息准确,并将关键要素随款传递给境外接收机构(典型地通过SWIFT报文的付款人/收款人字段传送)。这不仅包含姓名或名称、账号、住所信息;若汇款人在该机构未开户,还要登记证件号码、联系方式等可追溯信息。

⚠️2.随款传递+可追溯

中间行和收款行也负有“信息完整性”义务:资料缺失的可补充、暂停甚至拒绝处理;境外来款信息不全,接收机构应要求对方补齐。客户身份资料、交易记录最少保存10年。这是“全链条留痕”的核心。

⚠️3.不是所有“大额现金”都要硬性解释“来源/用途”

新规同步对境内一次性“柜面类”金融服务(如现金汇款、现钞兑换、实物贵金属买卖等)设定了5万元人民币或等值1万美元的尽职调查阈值,但取消了旧规里“个人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一律必须登记‘资金来源/用途’”的硬性表述,改为风险导向(高风险才强化核查)。也就是说,并非恢复“5万说用途”的老传闻。

⚠️4.覆盖范围显著扩大,不只是银行

支付机构、预付卡发行方、网络小贷等都被明确纳入AML义务对象,要求同样履行KYC、信息留存与随款传递职责。这与全球对“非银行支付”纳入旅行规则的一体化趋势一致。

很多人把“1000美元核验+传递”理解成从“1万美元”降门槛。其实是两类不同规则的“影子重叠”:

📌1000美元阈值来自国际支付透明度/旅行规则的“随款信息”要求(跨境支付必须带上真实付款人/收款人信息,便于可追溯),这在全球已长期执行;本次法规是把这件事在国内法规层面写细、写透。

📌1万美元更多出现在公众熟悉的大额可疑交易/现金申报语境,侧重点是报告与监测,不是“信息随款传递”的技术性合规。两者在现实里会叠加,但不是同一件事。官方媒体也明确表述:“1000美元以上跨境汇款需传递真实信息并非新增要求”。

外贸企业注意:

🚨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完善客户和交易对手的身份信息、账户信息档案。与金融机构沟通,了解其具体的尽职调查要求和信息传递流程。

🚨保留真实交易凭证:妥善保存与跨境交易相关的合同、发票、报关单、运输单据等证明材料,确保任何一笔汇款都能清晰、完整地对应到真实的贸易背景。

🚨规划汇款节奏:对于频繁的小额货款,可与交易客户沟通,合理安排付款节奏,避免为规避门槛而刻意分拆汇款,从而触发异常交易监控。(贸易夜航)

網友評論

10 條評論

所有評論
顯示更多評論

「美中報道」電子版

下載「美中報導」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