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芝加哥世博会:白城、摩天轮与成年礼(美中報道)
主题:纪念发现美洲400周年(Fourth Centenary of 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时间:1893年5月1日至10月30日
参观者(人次):27,500,000
1893年夏天,芝加哥举办的不只是一场博览会,更是一个关乎未来的构想,仿佛一个年轻国家的成年礼。这场正式名为“世界哥伦布纪念博览会”(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的盛会,纪念的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但其意义早已超越历史纪念,它昭示着一个国家正踏上变革的门槛。六个月的展期内,超过2750万人次前来参观,接近当时美国人口的一半。他们涌入密歇根湖畔的梦幻之地,在那里,奇观与进步交相辉映。
主办权之争激烈异常。纽约、华盛顿、圣路易斯与芝加哥各陈其长。纽约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却受限于空间;芝加哥所提园址开发难度大,但其本身位居全美腹地,交通便利,公园用地宽广,又是全国铁路网络的交汇点。
1890年,总统本杰明·哈里森宣布芝加哥胜出,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艺术家与工程师纷至沓来,投入一项宏伟而大胆的城市构想。项目总指挥是芝加哥著名建筑师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他接手了密歇根湖畔一片面积达686英亩的沼泽地,并邀请美国景观设计奠基人、纽约中央公园设计者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共同规划设计。
从杰克逊公园的湿地上崛起,是一座 白城(White City)。十四座披着白色石膏外衣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统称为宏伟建筑(Great Buildings),环绕着荣誉广场(Court of Honor)和一座宽阔的人工泻湖而建。泻湖水面之上,矗立着一尊高达20米的共和国雕像(Statue of the Republic),出自雕塑家丹尼尔·切斯特·弗伦奇(Daniel Chester French)之手。
白日里,贡多拉游船在水面轻盈滑行;入夜后,湖面在电灯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这些电灯由乔治·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的交流电系统供能。在当时,这项技术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仍属新奇,而白城的璀璨夜景,正是对它最直观而震撼的展示。
在这片宏伟建筑群中,最为瞩目的莫过于由建筑师乔治·波斯特(George Post)设计的制造商楼和文化艺术大楼。它占地32英亩,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建筑,相当于四座罗马斗兽场。展馆内部为无柱大空间,最多可同时容纳30万人,恢弘尺度令人惊叹。
这届世博会充满了首创。来自匹兹堡的工程师乔治·华盛顿·盖尔·费里斯(George Washington Gale Ferris Jr.)提出了一个大胆构想:建造一座巨型摩天轮,直指四年前巴黎世博会的埃菲尔铁塔。最终,世界上第一座摩天轮诞生了——高达264英尺(约80米),设拥有36个车厢,每个车厢配备40把旋转座椅,最多可载60人。满载时,它能同时承载2,160名乘客,堪称美国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
此外,爱迪生的活动电影机(kinetoscope)让公众首次看到了动态影像。高架环内铁路、明信片、纪念邮票与纪念币也在展会上首次亮相。
展会上还首次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条自动步道——大码头自动步道(Great Wharf Moving Sidewalk),由建筑师约瑟夫·莱曼·西尔斯比(Joseph Lyman Silsbee)设计。它设有座位区和站立区,载着游客沿湖滨码头前往娱乐场。这种机械长廊,如今已成为机场的常见设施。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为美国的文化、科技和城市规划留下了深远影响。它催生了“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启发了几代设计师,也参与塑造了美国人走进博物馆的方式。展会中的美术宫(Palace of Fine Arts)至今仍在,现为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继续见证着那个时代的雄心与想象。
(美国驻上海总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