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虎队到“鼓岭之友”——一个美国家庭的三代中国情(美中報道)
文章来源:文/新华社记者 王小鹏申安妮许雪毅
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的抗日志士纪念墙上,镌刻着8000多位福州抗日志士的名字。73岁的埃琳·麦金尼斯(中文名穆言灵)很快找到“穆蔼仁”——这是她的公公唐纳德·麦金尼斯的中文名字。她轻轻擦拭这个名字,仿佛在问候一位老朋友。
这面大型纪念墙,旨在纪念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战斗过的英雄们,其中包括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国际友人。唐纳德·麦金尼斯就是其中一员。他的故事在中国被铭记,成为二战期间中美友谊的见证。尤为可贵的是,他与中国的纽带已延续到第三代。
“唐纳德一直热爱中国,尤其是福建。”穆言灵忆起已故的公公,对本报记者说。
1940年,在中国全民族抗战进入第四年之际,20岁的唐纳德独自一人来到福州,在一所中学教授了一年英语。几年后,他应征入伍,加入美国第14航空队。他担任的“海岸观察哨”成为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的“眼睛”。每当他与中国战友发现日本补给船靠近时,就会将坐标报告给位于云南昆明的飞虎队指挥部,提醒轰炸机有实施打击的机会。
抗日战争期间,中美两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同仇敌忾,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深厚友谊。2000多名飞虎队队员献出宝贵生命。中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为美国飞行员提供帮助,200多名遇险飞行员得到救助,数千中国民众在救援行动中献出生命。
“他明白其中的风险,但并没有那么害怕。”穆言灵说,唐纳德常常讲述中国人民团结坚韧的精神如何深深打动了他,“他们勠力同心的力量触动了他的灵魂”。
2015年,为了完成唐纳德的遗愿,穆言灵和她的丈夫彼得·麦金尼斯(中文名穆彼得)将他的骨灰带到福州,撒入闽江。三年后,经唐纳德当年在福州教过的学生陈世明的不懈努力,“穆蔼仁”成为第一个被镌刻在这面纪念墙上的外籍抗战志士。
唐纳德的遗志通过他激励过的人得以延续。101岁的陈世明说,唐纳德身上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他。
“他热爱中国人民。”穆言灵说,这份热爱被唐纳德的小儿子穆彼得继承下来。唐纳德二战后来到福建一所大学任教。在此期间,穆彼得出生,当他仅一个月大时,他被带到鼓岭——福州市郊鼓山之北的一处避暑胜地。
穆彼得和穆言灵在美国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时相遇并相爱结婚。穆言灵怀着有朝一日去中国的希望,在学习其他专业的同时也学习了中文。后来,他们带着当时7岁和9岁的两个女儿移居南京,由此开始了他们在中国长达三十年的生活。2015年,当穆言灵第一次到鼓岭时,她的愿望很简单。“起初,我们只是想找到唐纳德当年住的房子在哪里。”她说。
随着对当地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穆言灵发掘了鼓岭美国人社区的许多故事。例如,哈罗德·布鲁斯特医生向学生传授外科手术技巧,以及福益华医生被他后人代代相传的遗言:“我热爱中国人民。”
为了保存这些记忆,穆言灵于2016年创立“鼓岭之友”,现已汇集约50位曾在鼓岭生活过的美国家族后代。2023年在福州举办的“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是他们的一次大规模相聚。穆言灵在论坛上说:“这些动人的故事代表着世代传承的友谊。现在,轮到我们来守护这长久以来连接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之火。”
如今,麦金尼斯家族从事的中美友好事业已传承至家族的第三代人。穆言灵的女儿取名“爱中”和“爱华”。她们在中国的学校受过多年教育,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爱华还成为中国首批双语电视主持人之一。
这个家族与中国跨越数十载的情缘,映照着中美民间交流充满希望的未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