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能到争议:美国夏令时的百年故事(美中報道)
每年春天,大多数美国人都要把时钟“拨快”一小时;到了秋天,又要“拨慢”一小时。这一时间调整制度被称为夏令时(Daylight Saving Time,简称DST),在美国已经实施了一个多世纪。它的初衷是为了节省能源、延长白天活动时间。然而,因为各地看法不一,并不是所有州和地区都遵循这一做法。围绕夏令时的争论至今仍在继续,甚至成为国会和各州政府长期辩论的议题。
夏令时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发明家和国父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18世纪提出——当时作为美国驻法大使的他以调侃文章的形式提醒巴黎人应该“早起节省蜡烛”。但真正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为了节省煤炭,政府要求调整作息时间。美国自1918年首次实行夏令时后,夏令时经历过多次暂停与恢复,直到1966年国会通过《统一时间法》(Uniform Time Act),才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较为一致的规则。
如今,美国大多数州每年在3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凌晨2点将时钟拨快一小时;在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凌晨2点再拨慢一小时。这样,春夏之交的傍晚时间更长,下班后依然有阳光。但并非所有地区都实行夏令时:夏威夷、亚利桑那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波多黎各、关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等属地均全年保持标准时间。
一个多世纪以来,夏令时在美国既有拥护者,也有反对者,理由各不相同。支持者的观点主要在节能方面,认为延长日照时间可以减少晚间照明和取暖的能源消耗。夏令时还可以促进经济与休闲活动:下班后天还亮,人们更可能外出购物、运动、旅游,有利于零售和餐饮业。此外,一些研究认为对交通与安全也有好处:晚间日照更长,交通事故和犯罪率会略有下降。
反对者则指出,夏令时间突然调整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增加心脏病发作、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的风险,所以整体上影响身体健康。对节能效果他们也有存疑,因为在空调普及的今天,夏令时反而可能增加夏季用电量。此外,每年两次调表让人困扰,操作麻烦,费力费钱,还可能导致航班、会议、电子系统出错。
近年来,美国多个州推动取消调表,改为全年统一使用夏令时或标准时间。2022年,参议院通过了《阳光保护法案》(Sunshine Protection Act),希望全国改为全年夏令时,但在众议院搁浅。支持者认为这样能避免频繁调表带来的健康与效率问题,而反对者则担忧冬季清晨过暗,影响学生上学和早班工人的安全。
在美国,夏令时不仅是一项制度,也是一种生活节奏的转折。春天调快表后,傍晚七八点天依旧明亮,人们喜欢去烧烤、打球或散步;而秋天调回标准时间,日落骤然提前,冬季的“寒意”随之而来。社交媒体上,每逢调表,人们总会调侃:“失去的那一小时什么时候还给我?”“为什么不能永远是夏令时?”更有人戏称那一夜的钟表跳动像是“时间旅行”。
中国曾在1986—1991年间试行过夏令时,但因南北跨度大、社会反馈不一而取消。如今,中国全年统一采用北京时间,不再调整时钟。相比之下,美国地域除了本土48州,还有夏威夷、阿拉斯加州以及关岛等属地,一共横跨9个时区,加上地方自治的长期传统,导致夏令时的推行与废止更为复杂。
一百年前,夏令时是应对能源短缺及提升生产效率的“现代发明”;今天,它却成了一个分歧不断的社会话题。它究竟是多余的麻烦,还是值得保留的生活便利?在美国,这一小时的去留仍未有定论。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春天或秋天,美国人会迎来“最后一次”调表——但在那之前,这场一年两次的“时间游戏”还将继续。(雾谷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