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承認:沒有中國留學生,美國大學系統會很快崩潰(美中報道)
“如果沒有中國學生,美國大學系統會很快崩潰。”這是6月26日特朗普在白宮內閣會議上的原話。就在此前一天,他還口頭承諾要允許“60萬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前後表態的反差,讓留學生群體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他們既被視為美國高校賴以生存的“支柱”,也同時是政治博弈中的“籌碼”。
突如其來的“60萬承諾”
8月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與韓國總統李在明的會面中,突然公開表態:“我們會允許他們的學生進來……我們將允許60萬名中國學生來美國。”他強調,“這非常重要,我們會與中國相處好。”
這一言論迅速引發震動。在中美關係持續博弈、美國對華留學政策趨於收緊的大背景下,特朗普罕見以“主動歡迎”的姿態提出一個具體數字,並將其與“美中關係的穩定”掛鉤,被視為政策層面的一次重大轉向。
但比起一紙政策,這更像是一次口頭承諾。一方面,它讓許多仍在等待簽證、準備赴美的學生家庭燃起希望;另一方面,也讓外界充滿疑問——60萬是年度目標還是累計總量?是否涉及各類簽證?又該如何落地執行?白宮並未就這些關鍵問題做出解釋。
事實上,這一承諾並非毫無前兆。早在6月,中美在一份未正式公開的框架協議中,就曾以“稀土資源與學生入境”作為交換條件之一提出:中方保證關鍵礦物出口,美方則恢復對中國學生的接納與歡迎。但當時並未提出數字。此次特朗普口頭拋出“60萬”,被外界解讀為該框架協商內容的具體化。
但政策尚未真正落地,爭議卻已撲面而來。
政策“急轉彎”,不右翼集體炸鍋
這場“政策轉身”很快在特朗普自己的政治基本盤中引爆爭議。
就在“60萬中國學生”表態發佈的第二天,特朗普在內閣會議中進一步解釋,強調中國學生對美國高校系統的重要性:“如果他們不來,我們的大學系統會很快崩潰。而且不是那些頂尖學校,是那些墊底、掙扎中的大學。你把30萬、60萬學生從系統中踢出去會發生什麼?”
他補充道:“美國很榮幸能教育中國學生。”同時,他也強調,“我們會謹慎篩選誰可以來。”
然而,特朗普的這番“辯護”並未平息反彈。反而激起了保守派陣營的強烈不滿——
來自佐治亞州的共和黨眾議員瑪喬麗·泰勒·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表示,“永遠不應允許中國學生取代美國學生的機會。”
極右翼網紅勞拉·盧默(Laura Loomer)則聲稱,允許60萬中國學生來美“簡直是讓中國人取代美國人”。
福克斯新聞主持人勞拉·英格拉漢姆在節目中質問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這怎麼能叫‘美國優先’?”、這些聲音將特朗普逼入“愛國者vs全球化精英”的立場撕裂中。在他過去任期裏以“中國行動計畫”打壓學術交流、吊銷簽證、限制高科技領域的中國學生為標籤的背景下,如今的立場看似突然、甚至“投降”。
面對質疑,白宮方面用經濟數據做出回應:特朗普並非向中國讓步,而是基於現實判斷——沒有中國學生,美國最差的15%大學將難以為繼。
這番話道出了一個殘酷現實:中國學生,可能正是美國高等教育系統維繫基本生存能力的最後一根稻草。
教育系統的“隱性依賴”
數據顯示,在2019–2020學年,中國赴美留學生人數曾高達37.3萬人,為歷史峰值。而2023–2024學年,根據美國國務院數據,中國留學生人數降至約27.7萬人,較上一年減少4%,被印度超越,首次跌出最大生源國位置。
但即便人數下滑,中國學生仍是最“高價值”的群體:
據美國全國外國學生顧問協會(NAFSA)統計,2023–2024學年國際學生為美國經濟貢獻了438億美元,支持37.8萬個就業崗位;
僅中國學生,在2023年的經濟貢獻就超過140億美元,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
中國學生大多數自費留學,且集中在工程、電腦等高學費專業,是許多高校賴以為繼的重要經濟來源。
特朗普所說“大學會崩潰”並非危言聳聽。在疫情、財政削減與撥款凍結背景下,不少美國中小高校已步入虧損或裁員邊緣。中國學生的減少被視作雪上加霜的重擊。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拋出“歡迎60萬”以及“系統會崩潰”的言論,不僅是對過去打壓政策的軟性修正,也反映出其重新評估留學生對美國教育與經濟系統的重要性。
但這樣的轉向,對身處其中的中國留學生來說,卻更像一場註定要被“工具化”的危機。
學生視角:“被歡迎”,還是“被利用”?
就在特朗普“歡迎”中國學生的同一天,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提醒,稱近日多名中國留學生在休士頓喬治·布希洲際機場入境時遭遇盤查、滋擾甚至遣返,最長被扣押超過80小時,並被檢查隨身電子設備。
中國外交部迅速表態,批評美方嚴重侵犯中方公民正當合法權益,破壞兩國人文交流氛圍,並表示將採取有力措施維護留學生權益。
這樣的對比,令人心寒:一邊是總統口頭承諾“歡迎”,另一邊是海關的“選擇性執法”。
這也讓“60萬”背後的留學生群體處境更顯尷尬。正如一位受訪者對NBC所說:
“我們不是間諜,我們只是想獲得更好的教育。”
在“歡迎”與“敵意”之間反復橫跳的,是無數真實存在的中國學生。他們面對的是不確定的簽證審查、不透明的入境政策、割裂的政治表態和不斷轉向的媒體輿論。而在“系統會崩潰”這句話背後,他們不過是被臨時“重新估價”的經濟因數。
崩塌的,不只是大學系統
特朗普的“60萬”表態,及其後續“沒有中國學生大學會崩潰”的論述,揭示出一個長期被遮蔽的現實:美國高校系統對中國留學生的深層依賴,早已不再是教育本身的選擇,而是生存的剛需。
對中國學生來說,這既是機會的窗口,也可能是被動的困局。當你是一個系統運轉的“必要零件”,就註定無法決定自己的位置,更無法選擇自己是否“被需要”。
正如那位匿名留學生所說:“我們不是國家之間的象徵,也不該是他們博弈的工具。”
當60萬這個數字在競選年的空氣裏被隨意拋出,我們更應看清,被歡迎,並不等於被尊重;成為支柱,也可能意味著風險開始轉嫁。(留學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