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規!國安部擬全面採集涉移民群體DNA、聲紋、虹膜,綠卡及公民均在列(美中報道)
綜合報導 美國國土安全部(DHS)3日發佈一項提議草案,計畫全面擴大移民群體的生物識別資訊收集範圍,涵蓋指紋、面部圖像、虹膜掃描、聲紋以及DNA檢測。
這意味著,無論你是簽證申請人、擔保人、家庭成員,甚至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人,只要涉及移民福利申請,都可能被要求提交生物識別資訊。DHS在聲明中表示,新規旨在“加強身份驗證、提高安全性、防止移民欺詐”。但移民律師和隱私權宣導者則警告,這項政策可能意味著“政府監控範圍的空前擴大”。
提案核心:DNA入列,年齡豁免取消根據DHS發佈的檔,新規將取消現有的年齡限制——過去14歲以下兒童和79歲以上老人無需提供指紋或面部識別資訊,而今後,無論年齡大小,所有人都需採集生物識別數據。
更具爭議的是,DNA檢測被正式納入常規收集專案。當申請人無法提供出生證明或其他合法親屬證明時,DHS可直接要求DNA樣本以驗證血緣關係。
檔中還指出,DNA資訊不僅可用於家庭關係驗證,還可作為“確認性別、身份一致性及其他安全用途”的依據,DNA資料庫或將成為移民身份審查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誰會被要求提交生物識別資訊?提案明確指出,所有與移民福利申請相關的個人都在採集範圍內。
包括:申請移民福利或簽證的人;
提交家庭類移民請願的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人;
提供擔保、作證、或受益於申請的人;
甚至在某些執法調查中被捕或拘留的外國人。
政策背景:從安全防範到長期數據管理
目前,DHS及其下屬機構(如USCIS、ICE、CBP)已陸續開始使用指紋和照片進行背景審查。但此次提案進一步擴大到DNA和聲紋,標誌著從傳統身份核驗向行為與遺傳層面延伸。
DHS聲稱,此舉是為了“統一標準、提升效率、減少欺詐”,並計畫建立持續審查機制——即移民在獲得綠卡後至成為公民前,可能多次被要求重新提交生物識別資訊。
新規同時提出“生物識別資訊重用”機制:只有通過身份驗證的申請人,其過往數據才能再次被使用。否則,即使之前已採集,仍需重新提交。
影響與爭議:隱私、自由與安全的拉鋸
專家指出,雖然新規旨在提升國家安全,但其廣泛適用範圍也可能帶來深遠的隱私風險。反對者批評稱,這項提案“讓每個與移民事務有接觸的人都成為潛在的政府監控對象”。且DNA屬於高度敏感的遺傳資訊,一旦洩露或被濫用,將對個人隱私構成“無法逆轉的威脅”。
與此同時,支持者則表示,在移民欺詐案件頻發、身份盜用問題突出的背景下,DNA等技術能有效驗證親屬關係,避免虛假申請。DHS也強調,所有採集的數據都將受到嚴格的隱私和安全保護,僅限於合法執法和移民目的使用。
公眾意見:可通過聯邦門戶網站提交
目前,DHS已在聯邦電子規則制定門戶網站開放公眾評論通道。意見須以英文提交或附英文翻譯,截止日期為2026年1月2日。(華人資訊網,紐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