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實錘:這種食物吃後 4 小時血管變硬,國慶聚餐快避開這些菜!(美中報道)
有一種食物,吃完短短4小時就會讓血管“變硬”?尤其老人風險更大?!
國慶期間,很多人的飲食都不規律,總想著“過節頓頓都要吃好”,但一定要警惕這種短期內讓血管變硬的食物。
國慶這段時間,家庭聚餐、朋友聚會一個接一個,安排的滿滿當當,像紅燒肉、紅燒排骨、炸丸子,都是餐桌上經常能看到的菜。有時候出去遛彎兒,手裏還會拿著炸雞當零食吃。其實上面談到的這些食物都屬於今天要說的讓血管變硬的食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英國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人員找來41個健康的男性,一半是年輕人,一半是老年人,他們不抽煙,也沒有心血管問題。實驗中讓每位男性都食用含有130克脂肪的食物,結果發現,4小時後所有人的血脂都有所升高,血管功能也變差了,動脈變得僵硬,反應速度也遲緩了。特別是老年人,吃完高脂餐後動脈硬化的情況更明顯。
為什麼僅僅4小時就會讓血管功能變硬呢?
這是因為吃太多高脂食物會讓血管內皮受損,引發炎症,血管彈性變差,特別是老年人,血管本來就不太好,所以症狀會更明顯。血管內皮受損還會讓血管變窄,膽固醇和血小板容易堆積,形成斑塊,增加心梗的風險。
有人會說,我還年輕,可以盡情的去享受美食,雖然年輕人的血管修復能力比老人強,但長期在假期放縱吃高脂食物,會讓血管反復受損、反復修復,久而久之,動脈硬化的年齡會大大提前!
小鳳Emma檢索發現當身體出現這3個信號證明你的血管已經破損!
1眼瞼出現“黃色疙瘩”
眼瞼內側或眼角出現黃色、米粒大小的疙瘩叫瞼黃瘤,通常雙側都有,隨著時間推移可能變大、增多。這是血液中甘油三酯、膽固醇過高的信號,這些脂質沉積在皮膚下,就形成了肉眼可見的黃色斑塊。出現瞼黃瘤說明血管內皮已受損,脂質代謝紊亂。
2手腳發麻發涼,活動後緩解不明顯
手指、腳趾經常發涼,摸起來比身體其他部位溫度低,還會有麻木感,像“螞蟻爬”或“針紮”,握東西時感覺無力,這是因為血管受損後彈性下降、管腔變窄,四肢末端的小血管最容易受影響,導致血流灌注不足。
3餐後困倦嚴重,倒頭就能睡著
每次吃完油膩食物後,不到半小時就感覺眼皮沉重,甚至坐著就能打盹,這是因為高脂食物後,血液會優先流向胃腸道幫助消化,導致大腦供血相對減少,加上血管內皮受損後血管舒張能力下降,大腦無法及時調節血流補充供氧,就會引發強烈的困倦感。
那麼聚餐期間只能看別人吃嗎?3個聚餐小技巧,既享受美味還不傷血管!
知道了高脂食物的危害,究竟如何平衡美食享受與血管健康呢?
1餐前“打底”減少高脂吸收
聚餐前1小時,可以吃點“保護血管”的食物,給腸胃打個底,減少後續高脂食物的吸收。比如吃一小把原味堅果(核桃、杏仁等,約10-15克),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延緩脂肪吸收;或者喝一杯無糖優酪乳,益生菌能調節腸道菌群,幫助代謝。
2選擇優質脂肪
不是所有脂肪都不好。關鍵在於選擇正確的脂肪類型。例如帶魚,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它被很多研究證實對心血管健康極其有益,尤其對於抗血栓和防動脈粥樣硬化方面,屬於食物中的佼佼者。
3餐前適當吃蘋果、梨可保護血管
2024年,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在52種果蔬中,有19種是高代謝品質果蔬,得分最高的就是蘋果和梨,這兩種水果的含糖量較低,含纖維量很高,不僅保護心血管,還能降低炎症標誌物的水準。(原創人工智慧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