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萬花筒

vivo激蕩三十年:快時代的慢勝利(美中報道)

科技產業,“唯快不破”一直是信條。

從馬斯克到紮克伯格,乃至早期的矽谷,都推崇快速行動,目的是更快地驗證想法、搶佔先機、迭代產品。

但,快就一定正確嗎?答案是未必!

在資本裹挾下,很多企業以快為綱,陷入一種瘋狂的節奏,卻忘了商業的本質是為用戶創造價值,最後被市場淘汰。

喧囂中,有一家中國企業,保持了少有的戰略定力,以三十年的“慢生長”,書寫了一場長期主義的勝利。

它就是vivo。

紅海突圍:從長安出發的冷靜

2025年8月21日,vivo發佈了首款混合現實(MR)頭顯設備vivo Vision探索版。

它以極致的輕量化和交互體驗,推動MR設備走向普及,並為家庭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搭起了一座橋樑。

這家中國科技巨頭,也因此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上。

一年前,當蘋果發佈革命性的Vision Pro時,很少有人想到,接棒蘋果,首先推出MR設備會是這家來自中國的手機品牌。

但突破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場跨越30年的馬拉松式長跑。

2011年,第一次進軍智能手機市場的vivo就面臨一場關鍵抉擇。

彼時,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正從山寨機時代,走向諸侯割據的內卷時代:

最瘋狂時,500多個手機品牌在紅海廝殺,平均每天有12款新機發佈,價格戰打得硝煙彌漫。

面對混亂局面,vivo也可以像其他對手一樣,堆硬體、拼參數、打價格戰……先搶佔市場再說。

關於這個問題,vivo內部一度有過激烈爭辯。

最終,冷靜戰勝了情緒。公司創始人沈煒,以及其他管理層給出否定答案,他們反問自己一個簡單卻不流行的問題:

用戶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在電子行業摸爬滾打十餘年的經驗告訴他們:在浮躁的快時代,本分才是穿越週期的錨。

所謂本分,就是回歸商業本質,一切從用戶出發。早在功能機時代,這種用戶思維就幫助他們打造出風靡一時的步步高音樂手機。

到了智能機時代,行業的浮躁依舊肉眼可見:一邊是廠商拼參數、打價格戰,一邊是用戶抱怨手機太重,聽歌沒有質感。

用戶要的不是參數,而是一部好用的手機,這個判斷定調了vivo的早期戰略:聚焦用戶體驗,拒絕無意義內卷。

為此,研發團隊面臨兩個難題,第一個難題是輕薄與續航的平衡。

當時,主流手機的厚度大多在10mm以上,電池容量僅有2000mAh,要想輕薄,就得砍電池容量。

vivo的工程師們並沒有屈從,而是選擇與行業慣性死磕。

他們重新設計了主板,對攝像頭、螢幕、揚聲器等手機內部幾乎所有組件進行了優化,並定制了超薄電芯。

最終,硬是將手機一刀一刀“砍”到了6.55mm這一當時令人驚歎的厚度。

另一個突破口是專業級的音質表現。

當時,手機音質普遍被行業忽視。

為了做出音質更好的手機,vivo與美國Cirrus Logic深度合作,專門為手機定制了一款Hi-Fi音頻晶片。

經過反復的打磨,2012年11月,vivo推出了第一款旗艦機X1。

這款手機以6.55mm創下當時全球最薄智能手機紀錄,同時也是首款內置Hi-Fi音頻晶片的手機。

它一經上市,就成為現象級產品,很多用戶表示:這才是我想要的手機。

在那個跑分為王的時代,X1的出現仿佛一股清流——它不追熱點,不炫技,當別人忙著搶賽道時,vivo蹲下來傾聽用戶的聲音。

最終,它精准擊中了用戶的心。

X1的成功,奠定了vivo的品牌調性:以用戶需求為錨,走差異化的道路,拒絕內卷。

這不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信念——在快時代的今天,只有慢下來,才能看清用戶的真實需求,才能踩穩每一步。

長板養成:從差異化到技術深耕

X1誕生的2012年,也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大爆發的年代。

之後五年,隨著大量玩家湧入賽道,激烈的競爭在將智能手機快速推向普及的同時,也讓市場變得擁擠。

從2017年開始,智能手機進入存量競爭時代。

隨著各家基礎體驗趨於同質化,之前堆參數、拼硬體的做法,逐漸失去效力。

行業的潮水再一次湧動。這一次,影像成了浪頭,也是頭部廠商的新戰場,蘋果、華為憑藉實力早早建立了優勢。

移動影像涉及光學、感測器、演算法、晶片等多個複雜領域,其研發投入巨大且週期長、見效慢。

這對於vivo這樣的年輕企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因為一旦決定投入,就意味著要面臨短期的經營壓力,但如果不投,則可能失去未來,尤其是:

影像在當時已成為用戶使用頻率最高,也是痛點最多的功能之一。

基於這個判斷,vivo義無反顧走上了影像之路。

彼時,很多品牌都在影像領域躍躍一試,但vivo無疑是投入最堅決的一個。

早在2019年,vivo就將影像確立為四個長賽道之一,在認知正確的前提上,研發投入上不封頂。這意味著,影像成為vivo未來長期投入、持續迭代的核心方向。

也正是從那時起,vivo開始了一場貫穿硬體、晶片、演算法與生態合作的影像長征。

在光學硬體上,vivo不斷突破物理極限。

X30系列引入潛望式長焦,讓手機具備全焦段拍攝能力;X50系列又首發微雲臺防抖,帶來比傳統光學防抖更穩定的畫面。

每一次突破,都在改寫行業的邊界。

影像技術博大精深,光靠單打獨鬥遠遠不夠。為此,vivo選擇與全球最強夥伴同行。

比如,與索尼、三星合作,定制感測器。

與全球光學巨頭蔡司聯合研發,把T*鍍膜和APO超級長焦鏡頭等移植到手機,帶來前所未有的影像體驗。

在演算法與軟體生態上,vivo構建了龐大的自研演算法矩陣:從夜景到人像,從防抖到色彩,演算法與硬體的協同讓vivo的影像能力快速躍升。

但隨著功能愈發複雜,一個更棘手的問題擺在面前——算力瓶頸。

為了打破這一限制,vivo決定切入最難的領域:自研影像晶片。

從2019年起,歷時近兩年,投入大量研發力量後,vivo首款專業影像晶片V1終於在2021年問世。

它的出現,讓高性能、低功耗、低延時在手機影像中成為現實。

那一年,V1與蔡司光學共同加持的X70系列橫空出世,成為當年的影像機皇。自此,vivo影像之路迎來了真正的飛躍。

此後,vivo以驚人的迭代速度前行。

憑藉持續多年的投入,vivo最終在移動影像領域,練就了自己的長板,成為高端影像的引領者。

影像,是vivo深耕技術的一個縮影。

如前所述,在2019年那個關鍵的轉捩點上,vivo在內部正式確立了設計、影像、系統和性能四個長賽道。

這種長賽道機制,旨在以用戶為原點,通過在長坡厚雪的核心賽道上堅持長期研發投入,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它不是去刷一個參數,而是解決用戶在生活場景裏的真實痛點。

這背後,一顆顆晶片、一枚枚鏡片、一行行代碼……vivo都沒有刻意搶跑,而是在無人看見處紮根。

最後,在不斷解決用戶痛點的過程中,悄悄領跑。

這不是奇跡,而是有選擇的執著,更是長期主義的迴響。

能力複利:機器人時代的新仰望

長期主義最大的好處在於:

它就像推動一個巨大的飛輪,剛開始很慢,幾乎推不動,但只要長期堅持推,它就會開始慢慢轉動,而且不斷加速。

到最後,僅靠飛輪的慣性,就能高速運轉。

這與沈煒在內部反復強調的本分和埋頭種因的企業價值觀,不謀而合。在他看來:

只要埋頭種因,果自水到渠成。

而這,也恰是vivo的真實寫照:不以短期熱度為導向,而是圍繞用戶真實需求,堅持在核心領域持續投入、扎實積累。

2019年的四大長賽道,就是vivo技術佈局的“因”。

正是在這些賽道上數年如一日的深耕,vivo逐步積累了自研晶片、底層演算法、軟硬協同等關鍵技術能力。

最終,實現了單點突破的量變積累。

藍科技,就是這些技術積累自然生長出的“果”。

2023年,vivo正式發佈自己的技術品牌——藍科技,它涵蓋藍晶晶片技術棧、藍海續航系統、藍心大模型、藍河操作系統、藍圖影像五大模組。

這是一場從量變到質變的系統性飛躍。

它不再是孤立的技術點,而是一個有機融合、協同增效的技術體系:

藍晶晶片技術棧連接晶片與平臺,藍海續航系統重新定義能源效率,藍心大模型成為AI賦能的核心基座,藍河操作系統則面向未來生態構建。

這一切,都彰顯vivo技術研發已進入耦合創新的新階段——多項技術互聯互通,產生1+1>2的系統效應。

2025年8月21日,vivo發佈首款混合現實(MR)頭顯設備vivo Vision探索版。

在那之前,vivo還成立了機器人Lab,佈局家庭機器人賽道。

對此,很多人納悶:一個做電話機、智能手機的企業,為什麼突然轉向機器人?但其實,這並非一次心血來潮的轉型,而是:

長期主義下的水到渠成。

過去30年,技術在變,潮流在變,產品在變,但vivo的本心從未改變,那就是:始終把對人的關切放在首位。

為此,他們圍繞與個人緊密關聯的家庭場景和用戶最高頻需求,飽和式投入,並把技術沉澱為可生長的能力模組。

在這個過程中,vivo始終堅持自己的節奏:沿途下蛋,漸進突圍。

其長期沉澱的每一項能力,到後來都不是單次使用,而是在新的場景中迭代、放大、交叉增益。

比如,手機時代沉澱的影像、AI大模型能力,在家庭機器人時代,演化成MR和機器人的眼睛、大腦。

這不是另起爐灶,而是技術和能力的複用。

從這個意義上講,佈局機器人賽道更像是瓜熟蒂落,其背後是vivo對用戶需求的堅守、對自身能力的認知,以及對技術規律的尊重。

正是這種堅守和尊重,讓vivo享受了能力圈擴散的紅利。

它就像飛輪一樣,剛開始很慢、也很難,但只要堅持下來,越到後面,勢能越大,最後反而成了行業的領跑者。

結語:快時代的慢勝利

回望過去三十年,vivo從不以速度定義自己。

它早期用差異化產品找到立足點,接著用影像養成長板,然後再用藍科技和機器人打開未來的邊界。

每一次選擇看似都不同,但背後有三件事從未改變:用戶導向、本心堅守、耐心積累。

在商業世界,快可以贏下一場戰役,但慢才能贏下一場戰爭。

在最熱鬧的賽道旁,vivo選擇了那條看似不起眼的路——它可能走得慢,卻一直走在自己定義的方向上。

等到潮水褪去,這樣的堅持,往往才是最稀缺的競爭力。

就像東莞長安鎮的那棵老荔枝樹,三十年來,它沒跟著季節亂開花,只是慢慢紮根,慢慢生長,如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原創華商韜略)

分享到:
網友評論

10 條評論

所有評論
顯示更多評論

「美中報道」電子版

下載「美中報導」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