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新聞

谢晋:为电影而生,为民族塑魂(美中報道)

谢晋(1923—2008),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著名电影导演,被誉为“中国电影教父”。中学时代即酷爱表演,1941年考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受教于曹禺、洪深、焦菊隐、马彦祥、陈鲤庭等名家。1947年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专业复学,导师余上沅。1953年开始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一生拍摄过三十六部电影,五次捧“百花”,两度唱“金鸡”,七回在国际影坛上摘冠,荣任奥斯卡、马尼拉、威尼斯、东京等国际电影节评委。

在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评选出的100部优秀影片中,谢晋独占8部之多,可见其分量之重。他的电影堪称“新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发展的缩影、中国文化演进的历程、中国社会进步的脉络。他的电影在把握住大时代脉搏的同时,还成功刻画了人物的命运,赋予中国电影以瑰丽的色彩,创造了既属于他自己又彰显中国电影发展的伟大篇章。

1962年,郭沫若向谢晋颁发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上海电影博物馆供图)

女性关怀

谢晋对电影的最初印象,来源于少年时代母亲时常带他到电影院观影。母亲影响着他的青少年时代,教育他要做善良正直的好人。谢晋从母亲身上看到了女性的美,他后来拍摄的《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都以女性为主角,描绘了她们从软弱到坚强的性格变化与从苦难到光明的命运变迁。

《女篮5号》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电影界积极秉承这一方针,力图多拍摄一些不同题材的影片。就在这一年,谢晋接到上级任务要拍摄共和国第一部体育片《女篮5号》。能够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让从小就是“体育迷”的谢晋感到十分兴奋,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电影大多塑造“工农兵”形象,这部电影在题材上已经成功突破以往的范式,有所创新。

电影《女篮5号》讲述的是刚从高中毕业的林小洁被选拔参加了上海女子篮球队,球队指导员田振华认为她条件很好,决心把她培养成优秀的运动员。可是林小洁对体育事业认识不足,一心想考大学,加上母亲林洁的阻挠,而不愿进体育学院。经过田振华的不断帮助,林小洁的思想才转变过来。

电影《女篮5号》海报

而林洁不赞成女儿专门搞体育是因为她18年前的恋人田振华,正因为是一位职业运动员,受到旧社会的种种歧视,甚至被迫和她分开。18年后,两颗受伤的心靠近了,旧社会一手造成的误会得到了消解,他们的爱情也得到了修复。此时,林小洁在球队中勤学苦练,并成为出国代表队的女篮选手,在田振华的率领下出国参加国际球赛。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有些人认为运动员是头脑简单、肌肉发达的人。对于女性体育工作者来说,这种歧视更为严重,她们身边的人通常认为运动员这项工作更适合男性来做。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女运动员的真实生存状况,谢晋特地邀请上海体育学院的朱亚爱帮助拍摄电影《女篮5号》,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谢晋从朱亚爱的经历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渐渐发现运动员中可写的题材是很多的。

为了更好地创作,谢晋在拍片前还主动到运动员中去“体验生活”,了解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他跟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战术”,一起参加比赛。通过共同生活,谢晋对运动员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运动员每天不间断地进行着刻苦、单调、枯燥的锻炼,他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内心情感十分复杂,充满着戏剧和冲突。

电影《女篮5号》作为共和国拍摄的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不仅题材新颖,角度也有独到之处,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普通人的遭遇同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结合在一起,为银幕吹进了一股清风,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红色娘子军》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的《娘子军军歌》出自谢晋执导的经典影片《红色娘子军》。该片获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除此之外,该片还创造了总观影人数6亿人次的记录,获得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让“娘子军”的故事走出了国门,扬名海外。

谢晋在拍《红色娘子军》时,着重于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塑造了琼花、红莲、连长在内的众多女性形象。其中主人公吴琼花的身份随着时代变化有了三重改变——从女奴到战士再到党员,促使着吴琼花走出落后的旧社会,走向光明的新社会。

电影《红色娘子军》剧照(上海电影博物馆供图)

剧中的琼花由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集中而成,最后演变成为一个人。第一个“琼花”是和编剧梁信一起工作过的几个女同志,她们都曾有过当童养媳、丫鬟和孤儿的经历,有着同样的奴隶命运,而且性格非常要强。第二个“琼花”是海南已故女革命家刘秋菊,她的生平事迹充满传奇色彩。第三个“琼花”是一位烈士,17岁那年,她终于跑出白区,参加了红军。

在拍戏过程中,为了塑造出更符合人物形象的“琼花”,谢晋对演员的眼神表达有着严格的要求。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要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同的意蕴。如琼花在水牢中被恶霸南霸天家打手吊打时,那双火辣辣的大眼睛将琼花对于封建邪恶势力南霸天的仇恨和逃离旧社会的决心刻画得淋漓尽致。当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琼花再次面对南霸天时,那双火辣辣的大眼睛坚定而勇敢,一眼就看透到人的骨头里去。在影片中,琼花的心境变化,都通过这双火辣辣的大眼睛表现了出来。

经过编剧梁信的塑造、导演谢晋的打磨、演员祝希娟的演绎,“琼花”正式出现在了影片中,一位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从此,《红色娘子军》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之作,“琼花”这一经典女性形象成为我国革命史和电影史上一抹不朽的亮色。

人性反思

根据古华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芙蓉镇》与《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被称作“反思三部曲”“新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高峰”,代表了中国电影对那段历史与人性反思的最高水平。

《芙蓉镇》

电影《芙蓉镇》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向人们展示了小人物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踉跄足迹,以此来反思历史。为了拍好这部影片,1985年,谢晋专门在长沙召开了电影《芙蓉镇》的改编座谈会。

电影《芙蓉镇》剧照

关于《芙蓉镇》怎么拍,谢晋说:“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绍兴有两个:一个是非常愚昧落后的,如他写的《阿Q正传》《祝福》,但他在回忆闰土、社戏时,他笔下的故乡又是很美的。这个在鲁迅笔下同时出现的美学现象很值得我们借鉴、回味。芙蓉镇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镇,长长的石板街,别具韵味的吊脚楼。胡玉音美好的回忆,包括在秦书田所居住的一间破屋里的幸福生活,他们的结合是很美的。胡玉音与满庚、与桂桂以及她跟秦书田都有一段和谐、美丽的生活回忆,拍摄时环境、气氛、光线都要很好地渲染,而这样和谐的生活却被破坏了,可以造成观众心理上大的反差和跌宕。”

这就是谢晋心目中的“芙蓉镇”。他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倾注导演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他拍影片更多地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而《芙蓉镇》则是这一切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芙蓉镇》中,谢晋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刻的社会内涵,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影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优良传统,取得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

电影在上映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获得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最佳美术奖;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

历史担当

“艺术家要有赤子之心,要有历史的忧患感。要像太史公写《史记》那样,要像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一直到当代的巴金那样,对民族充满了责任感、忧患感、使命感。”谢晋的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他毕生的愿望,在这种历史责任感的驱使下,谢晋拍摄了一部历史巨片——《鸦片战争》。

电影《鸦片战争》海报

《鸦片战争》

正如谢晋所说的那样,他的《鸦片战争》与郑君里的《林则徐》相比,完全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那段历史。谢晋对《鸦片战争》做的最大改动就在对人物的塑造上,“好坏参半”更为全面的塑造方式,让剧中人物看起来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有血有肉的凡人。

《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不再一味地被表现为散发着圣人光环的民族英雄形象,他在秉公执法的同时也会枉法,也会为维护大局对官场的一些不正之风作出让步。“反派”琦善也不仅仅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腐败官员,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之时也会有较为清醒的认知。只知吃喝玩乐的道光皇帝,在胆怯懦弱的同时也想做一位有一番作为的好皇帝。

谢晋想成为一个像司马迁那样有历史责任心的、富有激情的电影艺术家,而不仅仅是一个只会雕龙画凤的蒙太奇工匠。在拍摄《鸦片战争》期间,谢晋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克服了重重困难,资金、演员、场景建设等问题都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

在困窘的时光中,谢晋斗志满满地拍摄,动用了50000多名群众演员,3000多名外籍演员;先后转战广州、北京、浙江、英国等地,搭建了200多处工艺精湛的场景;营建、改造了大小47艘船,制作了20000多套服装、20000多件各式道具,耗用了16000尺胶片,最终完成了长达2个半小时的历史巨片。

《鸦片战争》上映后几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果,首映当天的票几乎“抢购”一空,一天内共有50000人观赏了这部历史巨片。在获得票房的同时,诸多奖项也逐步向《鸦片战争》走来,影片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道具奖、最佳男配角奖。

正在创作中的谢晋

从20世纪50年代的《女篮5号》到60年代的《红色娘子军》,从20世纪80年代的《芙蓉镇》到90年代的《鸦片战争》,谢晋的电影创作始终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创新,成为“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的楷模。(人民艺术家杂志作者小鱼儿)

網友評論

10 條評論

所有評論
顯示更多評論

「美中報道」電子版

下載「美中報導」APP